疫情當前或今后,各行業對于自動化的需求將加快
春節以來,嚴峻的新冠肺炎病毒形勢牽動所有人的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這場全民戰“疫”中,沒有旁觀者,從“陌生”走到“共生”的“科技鐵軍”,舉科技之力,與病魔較量,與逆行的人民英雄一起,為全人類筑起堅固的堡壘。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讓醫療機構和醫衛工作者上緊發條,亦促使醫療機構引入機器人,以分擔部分人力工作,為疫情防控提供技術支持。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充分發揮優勢,拼速度、拼技術、拼產品,在短時間內投放各類機器人,站上抗疫一線,在疫情防控、疾病診斷、民生保障等諸多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這一次,中國企業秀出了硬核實力。
危中有機,在疫情嚴重的地區,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把搬運、消毒等重體力工作交給機器人,為醫護人員減壓。機器人廣泛應用于疫情防控背后,是中國智能產業的迅速發展。各行各業面對此次疫情,企業亟待從危機中思變,重振信心,借助科技延伸企業價值。
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逐步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制造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領域,發展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由大到強的必由之路。隨著人力成本的提升,人口紅利的銳減,制造業作為傳統行業,轉變生產方式、提高自動化能力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當前,疫情防控工作已進入關鍵階段,醫用口罩作為急需物資,因需求量激增,不少生產企業研發出新一代全自動平面醫用口罩智能生產線,緩解復工人員不足的情況。這些案例充分證明了智能化的未來前景,疫情之下,自動化制造產業反而迎來新的機遇。第一,企業在擴大產能或新建產線時,均會優先使用綜合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和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生產線,或對其原有生產線進行改造,以替換成本不斷上升的人工。各地政府紛紛出臺包括人才引進和項目引導等各項政策,支持智能制造的相關項目。之前在傳統制造業不常見的軟件、物聯網和系統互聯等人才,一方面受“工業4.0”的宣傳感召,另一方面切實也感受到了“中國制造2025”的政策支持,積極投身智能制造領域。第三,進口替代從愿景走向現實,已成為各類智能產線領域主要成長的推動力量。2010年以前,中國傳統制造業景氣度較高,外部以及內部需求旺盛,導致資本投入能夠快速實現盈利,從而不重視產品研發和產品線的升級換代。2010年以后,隨著我國內需下滑,同時外需受到東南亞等的新興國家競爭替代,我國傳統制造業景氣度明顯下滑。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生產效率、優化生產過程,已經成為制造業的當務之急。通過這次疫情可以發現我國大多數的制造企業仍然是依靠巨大的人力進行運作,因復工人數的不足導致工作無法推進。此時,智能制造顯得尤為重要,這次疫情將加快促進我國制造業向智能化、無人化轉型升級。傳統制造企業,更要加快智能化轉型,改變目前傳統生產方式與產業形態,加強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生產體系的建設,降低對人員的依賴程度,擺脫傳統人力的束縛,提高工作靈活性,保障生產不會因人員變動而產生較大影響。無人工廠是未來企業的發展趨勢,“無人時代”未來已來,各行各業都在朝著智能方向發展,人工智能與機器正在取代一些重復性、機械性的工作,更快、更穩、更聰明。往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方向改革是行業大勢所趨,積極打造智慧工廠、無人工廠更是企業不二之選。

打造無人工廠,實乃計之深遠,為企業打造長期的抗擊能力,能大幅度解決效率、質量、成本、安全、可持續性等問題,力保生產,Z終將能推動企業運營智能化、生產柔性化、物流高效化,提高市場反應速度,提高市場份額,向工業4.0捷足先登。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同氣連枝,共盼春來,愿企業共挑重擔、攜手并進,打破技術壁壘,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前提下,積極探索融合新技術與新產品,克難攻堅、加速轉型升級,打造堅不可摧的自動化、無人化工廠,相信定能如繭破蝶,如云見月,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凝智聚力,穩中向好地發展。